转新闻中心《教育思想大讨论: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基本特征》

信息来源:88858cc永利官网学院办公室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08-04-11

教育思想大讨论: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08-4-10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阅读次数:357

                    副校长 赵东福教授
  社会对人才有共性要求,那就是只要是人才,就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大类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需求,着重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管理人员等人才,更注重能力的系统化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基本特征。
  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对这些能力的内涵要求存在差异。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这些能力素质要求的侧重会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三种经济形态并存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是要求;跨越式发展是途径;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建设节能环保型、创新型国家是目标;浙江省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不同专业对这些能力要求的侧重会有所不同,理、工、文、经、管等学科对这些能力要求的侧重有不同。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各自学科和专业的性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总结,将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
  能力如何去培养?能力主要不是靠课堂讲解,能力主要是从实践教学中培养起来。这里讲的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独立开设的实习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课程课外设计与实践。因此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以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系统构建学生的知识教育体系、能力培养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开展的平台)和支撑体系(制度和政策、组织和运行机制、教学运行条件),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这次教学评估,学校总结了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要求、指导、 考核,并取得创新实践成果(学生论文、专利),增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这对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趋同问题是一个原因;而从人才需求的宏观层面来看,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社会对人才存在多样化的需求;从人才需求的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不匹配,这些问题引发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就业适应性差的现象。
  高校的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可以说是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解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问题,要系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从微观层面解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即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学校在今年启动“校企合作工程”,“企业直通车”、“走进百强县”等活动也正在展开,这些工作均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下一步的工作需要各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行动起来,通过这些平台建立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开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才能更加鲜明,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起步要早于国内其他兄弟本科院校,通过借鉴德国经验,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通过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对办学和人才培养树立起了自信和信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学生入学、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安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毕业设计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色和校企合作的背景,我校在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效。但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分类指导,高校的分类发展是必然,会有更多的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内涵要求、培养理念认识和理解还不够系统、深入,只有真正理解应用型人才内涵要求(能力为本、行业特征)、培养理念(更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才能进一步借鉴、理解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国情、省情、校情、行情(各专业的行业背景),将经验、理念消化吸收,内化形成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德国经验发展成为中国模式,在学生入学及组织、师资队伍、专业(方向)设置、教学环节安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才能进一步深化、丰富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原载于4月10日第244期我校报